失效分析与预防论文格式模板(材料失效分析案(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理解了这一点,“摩尔定律的有效性”实际上是非常奇怪的。 首先,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摩尔定律其实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正”。 首先,在理解了这一点,“摩尔定律的有效性”实际上是非常奇怪的。 首先,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摩尔定律其实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正”。 首先,在1975年,摩尔本人将《摩尔定律》作为论文提交IEEE国际电子元器件大会时,将原来的理论“一年翻两番”改为“两年翻两番”,据他本人介绍,这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变更” 很多人现在熟悉的“每18个月翻一倍”是后来的英特尔CEO大卫豪斯根据摩尔定律进行的“魔改”——。 而且,豪斯不仅将时间改为18个月,还将“元件数量翻倍”曲解为“性能翻倍”。
奔腾4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遵循摩尔定律,但其性能明显不符合该定律
对半导体产品来说,晶体管数量倍增的话,性能不是一定会倍增吗? 有常识的人知道不一定。 但是,由于大卫豪斯这样解释,“摩尔定律”的内涵其实悄悄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说原始的“摩尔定律”还只是业内专家对行业内生产技术的推论,那么,拉动“性能”后的摩尔定律,已经成为半导体行业标榜的符号——。 因为我一直在进步。 同时,它也给了无形中说服消费者以旧换新的理由。 根据——摩尔定律,旧的电脑/手机/游戏机很快就会过时,所以赶紧买新的吧。
商业化时代的摩尔定律:它已经成为促销的手段
当然,不可否认,由于摩尔定律作为半导体行业的“规则”存在,客观上长期以来推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自我进步,但自从“摩尔定律”结合消费电子、促进商家和消费的心理以来,普通消费者很认真,其实并不严谨业内大佬们可谓煞费苦心,他们一方面将摩尔定律中的“零部件数量”异化为“性能”,另一方面又重复“以最优成本”这句话,将其歪曲为“半导体产品(甚至最终的电脑)的价格”。 但即便如此,“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或价格减半”的言论看起来仍然没有说服力。 ——特别是这个“性能”,到底怎样才能让潜在的消费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呢?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当——计算机CPU还是单核时代时,制造商们用主频来指代性能。 当计算机CPU开始进入双核、四核时代时,“进程数”被用作摩尔定律的直接指标; 直到现在,当主频、流程越来越难提高的时候,“布里芯数、XXXX跑腿软件的竞争成绩”似乎也“证明”了新时代的摩尔定律依然有效。
功能最强大的个人工作站,配备英特尔至强w 3175 x 28核心处理器和两个RTX2080Ti显卡。 价格是……
当然,这种不断变化的宣传策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那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的无效化”。 十多年前,当奔腾4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不再上升时,人们开始怀疑:“摩尔定律是不是已经失效了?” 几年前,当Intel宣布新半导体工艺的引入速度已跟不上“Tick-Tock”战略的步伐时,一些砖瓦学家开始声称摩尔定律已经到了极限。 今天,从i9-9990XE、RTX Titan等旗舰硬件产品与上一代相比价格大幅上涨来看,我想普通消费者也会怀疑,好的18个月后,硬件性能会翻倍,价格不会变摩尔定律早就失效了吗?
摩尔定律失效了吗? 虽然没有技术上的,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
其实,原始的摩尔定律本来就是粗暴简单的推测,那不是客观定律。 当然也不存在有效和无效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之所以被认为摩尔定律基本有效,是因为源于戈登摩尔自身的名人效应让人们有选择地忽视了它的反例; 更重要的原因是,包括Intel、积体电路制造、AMD在内的一系列相关制造商实际上在其产品计划中支持摩尔定律——,支持消费者对电子的信心。 更简单地说,即使有一天半导体工艺达到了物理极限,CPU制造商们也同样可以用多层堆栈等技术继续制造更大、更强的产品,继续“证明”摩尔定律依然有效
但是,你知道吗? 如果用现代商业化的思维来解释,摩尔定律早就“失效”了!
这是什么道理呢? 很简单。 多年来,半导体巨头一直是他们理解的摩尔定律,3C产品技术进步非常快,性能一年翻两番,早买早乐,晚买晚优惠……但实际上,他们口中的“性能”只是理论计算力,消费者实际感受到
IBM 5100型电脑,那个时代,所有的电脑用户必然是大神
出现这种现象,还不是芯片制造商们的“锅”,而是我们人类的惰性。 在戈登摩尔所在的时代(60-70年代),计算机并不普及,但当时不是能接触计算机的人、的高级技术兵,而是各科研机构的研究员。 他们使用非常复杂的机器码,编写了一个晦涩难懂但非常高效的程序,可以在当时功能较弱的计算机上运行。
文章来源:《失效分析与预防》 网址: http://www.sxfxyyf.cn/zonghexinwen/2022/1209/626.html